日前我寫過一篇文章,提醒大家多消費在地農產品。或許這樣的議題各位並沒有特別感覺。今天我們再聊聊,這樣的價值,其實深深地影響到你我未來的生活。
人一生脫離不了食衣住行娛樂,飲食是維繫生命的基本要件。生活的進步,餐桌上的食物,除了美味外,視覺也是精緻飲食的要件。近年來更多人關切的是食物的來源與碳足跡的食物里程。希望在提升飲食文化時,同時也要兼顧永續環境及自然生態。
身處在台灣這塊島嶼的我們,到底你我對於餐桌上的食物瞭解多少?台灣現有可供糧食生產土地為68萬公頃,其中還有1.3萬公頃的農地被違法的工廠侵佔。專職從事農業的戶數只有18萬戶。平均專職農務的年齡超過60歲,平均每戶收入約100萬。雖然平均收入超過百萬,但因工作需要大量的勞力、價格受市場波動劇烈、氣候變遷導致收成不穩定。加上農業缺工嚴重,農業外勞卻又卡在立法院。主客觀的因素 ,雖各縣市政府鼓勵與補助青農返鄉,但效果依然有限。
再來看糧食自給率。依據農委會統計,2016年以熱量計算為31%。台灣除了稻米外,幾個重大的熱量來源的小麥、黃豆、玉米等雜糧每年進口數量近800萬公噸,佔需求量超過95%。近20多年,雖有民間發起種植本土黃豆、小麥等,但因耕種面積有限,且單位成本比進口高,且飲食西化對稻米的攝取量又持續減少,導致糧食自給率很難攀升。對於持續受到中國武力恫嚇的我們,更是一個潛藏的威脅。
農業是民生產業,也是國防產業。每一個國家對於在地農業均採取適當的補償措施來保護不被自由貿易協定犧牲。但畢竟台灣地形特殊,海拔100公尺以下面積只有30%,這些面積又跟商業與工業用地互相交錯,無法與美國、中國等幅員遼闊的國家,採用自動機械耕種設施的成本相比,只能小面積耕種高經濟價值的農產品。在這麼多先天不良,後天又失調的條件下,台灣農業政策可否梳理一套完整的農業政策,攸關於未來國人的餐桌風景。
創立了馬修嚴選將近8年,有機會深入瞭解農業環境,因此對於此刻依然堅持農業崗位的工作者,非常敬佩。時常在公開場合提醒,未來機器人、人工智慧等科技生活愈來愈便利後,人類的心靈將更空虛。土地與農業將是療癒身心的良方。我喜歡到各地的傳統市場閒逛,除了水果攤蘋果、奇異果、葡萄等進口水果外,富饒在地與當季食物,展現當地的風土民情外,常常也會讓忙碌的身心得到舒緩。
有人說,做菜是一種紓壓也是自我療癒。我倒以為,料理是一種飲食文化的象徵,是生活文明智慧的累積。當我們享受翠綠稻田的風景,或品嚐飽滿豐碩水果的甜美收成時,它代表的意義不僅僅只是食物的本質,而是人類千萬年來與自然環境和平共處下的基本價值。
只是,我們在工業文明下,忽略了許多人的基本價值….
留言列表